自2006年新成都大学成立以后,特别是2008年以来,学校将服务成都发展、培养学术人才、提高教师学术水平作为学校科技工作的重点,推进学校与成都市社会经济最紧密的结合。“十一五”期间,我校大力开展应用性研究,获得立项的国家、省部级项目200余项中,80%是涉及直接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科研经费近亿元中,7000余万元是横向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经费。获得省市政府奖50余项中,70%为产学研合作成果。
学校通过科技工作广泛地融入和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直接服务于地方的市区县横向服务和技术转化项目达到60余项。正常运行的产学研基地近百个,通过校地(企)合作积极开展灾后重建和校地(企)合作,广泛参与四川省科技富民行动,承担实施系列科技富民、科技攻关、星火技术、技术引进和技术培训项目,每年培训成都市村干部,食品质检技术人员,软件、旅游、动漫等人才达4000余人(次),进行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成果近百项,为地方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上千次,带来了极为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2010年地方服务特色
(1)技术咨询
我校教师通过教学与生产结合,主动走向生产,走向企业,自我推销。也将企业请进来,使企业对学校学科领域,以及科技人员专长和实用技能有所了解。在此阶段的合作学校对企业进行无偿技术咨询服务,企业回报一是接收学生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或者为教师提供实验基地,二是根据咨询技术应用效果,提供适当咨询费。双方在此阶段实现需求对接和适应性磨合。
(2)技术培训、技术转让及合作人才培养
校地(企)在一般咨询服务基础上进行密切合作。如双方签定技术培训或技术转让合作协议,学校向企业提供成熟技术,或为企业培训工艺、管理、品管、质检等技术人员,或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科研人员在企业担任技术顾问。企业或付技术转让、技术培训费,或为学生、教师提供实习实验费,或企业家到学校讲座或指导学生生产实习,或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
(3)合作实施项目
包括纵向项目、委托项目和共同研发项目。
一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申报各级各类重大科技项目(科技部门下达的纵向项目),争取的国家投资主要用于技术研究,成果应用或产业化开发所需大量资金由企业承担,校企产学研联合攻关,以院校为技术依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雄厚的经济势力和丰富的市场开发及产品营销经验进行运作,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直接接轨,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尽快获取较佳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是企业委托学校进行专项研究项目,解决某一难题或开发定向的产品,全部研发及相关技术费用企业提供,成果企业专有(企业提供的经费相对较高);
三是双方共同进行专项研究,学校提供技术、仪器或少量资金,企业主要提供研究开发经费,并利用企业设备和营销条件将初步成果或产品在企业进行提供中试,技术成果共享(或效益分成)。
2、2010年地方服务与合作实例
(1)生物产业学院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十一五”期间与省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承担各级重大科技及开发项目30余项,在传统农产品现代化改造,现代工艺技术应用研究,优质绿色农产品开发,副产综合利用,产品储运流通技术研究等领域取得多项具独立知识产权的成果。共申报专利20余项,已授权8项,建成规模化示范生产线12条,开发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6大类50余种,获国家、四川省政府级博览会金奖、银奖及优秀奖10余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0项,成都市科技进步71项,通过研究开发和技术应用促进现代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例如与成都龙头企业合作,开发的冷鲜肉投放市场,保证了成都市政府肉类定点屠宰、定点供应及卫生安全菜篮子工程的实施。与四川哈哥、内江雨润、成都伍田、成都美好、成都佳享、四川高金、四川美宁、宜宾五粮液等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研发系列技术成果和产品,使企业技术水平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大大提高了行业技术水平,带来了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旅游产业学院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通过广泛地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各类文化、旅游研究课题的任务。如巴蜀文化与四川旅游资源开发、成都市“幸福梅林”景观的开发设计、构建桃产业链、探索近郊山区城乡一体新模式、成都市重点小城镇文化建设论证等。这些项目和论文成果切实地解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与城乡一体化工程、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尤其是与地方合作,以农田景观开发构建城乡和谐社会、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为主题申报的四川省和成都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相继中标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
(3)美术学院成立的“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和“原创数字动画原创中心”面向社会,走进市场,先后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主创“十二生肖”大型系列动画片,在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极大影响;为四川省著名风景区九寨沟,四川省阿坝州理县的孟屯乡等进行整体形象策划设计,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产业上层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该院师生承担完成的多项重大项目包括中国“西部论坛”户外主题宣传画的设计与制作;四川省九奥会吉祥物、宣传画的设计制作等,学院还成功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如“谭木匠”、“劲浪体育”、“中国匹克”、“鸿基木业”等。这些合作不仅使该学院成为四川省最受欢迎,招生最火暴,学生就业率最高的学科专业,还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同时带来显著社会效益。
(4)管理学院积极探索教学和科研如何服务于成都地方经济,先后为攀钢成都钢铁有限公司、中国联通四川公司、成都劲浪体育用品公司、四川红光汽车机电有限公司、四川金沙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双枪水泥有限公司、四川嘉里粮油公司、成都市场研究公司、成都视点市场调查公司、四川绵阳高新有限股份公司、四川玉兰纺织有限公司等国有和民营企业提供了各类管理咨询和培训服务,提高了企业总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管理水平,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5)经法学院科研追踪经济学与法学理论的前沿,又贴近经济管理和法律实务。学院担任了多个公司的法律顾问,代理了大量案件的诉讼业务;为众多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方案设计、市场营销策划,在直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方面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社会影响较大。
(6)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网络文化与地方传媒科技团队与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传媒集团的合作。2010年,学院已全面进入成都市电视、电台、报纸、期刊等媒体产品的考评审读工作,累计到校经费50余万元。学院组建了报纸阅评小组、期刊审读小组、图书审读小组、传媒资源整和研究小组、《成都晚报》专家评报小组、成都电视台新闻类栏目考评专家组、成都电台节目考评专家组,为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传媒集团提供多种传媒产品的分析研究,服务地方传媒事业。
(7)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积极探索软件人才的培训和培养以及计算机业务管理系统、控制系统、行业软件开发等如何与企业结合和应用。2010年承担了全国政协提案管理系统研发项目,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使用,顺利完成提案流程的各项任务,中央电视台以“政协提案网上作业”、“低碳、节能、环保”为亮点进行了相关报道。7月,又承担了全国政协综合信息化平台的研发任务,于11月份在北京部署调试;同时还承担了全国政协外事系统升级和维护任务,云南省政协系统的升级和维护任务等,各个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学院还承接了“2010年Intel多核技术师资高级研修班”的培训项目,对来自四川、武汉和湖北的相关专业教师进行相关多核的并行开发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8)2010年外国语学院积极服务地方,与政府、企业紧密合作,主动参与与地方行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社会好评。在这一年内,外国语学院教师、学生发挥专业优势,为市政协第十三次会议、国际乓联青少年巡回赛、新花星通国际教育展、第十一届西博会、第四届APEC电子商务工商联盟论坛等大型国际会议、论坛担任志愿者工作。深入探索校政企合作,培养本地紧缺人才,第二届语言家实验班,迈思呼叫外包实训基地,呼叫中心行业协会研讨会,菲律宾国家长途电话公司离案呼叫外包人才培养与实训项目的顺利进行,为本地应用型外语特色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城乡建设学院以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模式试行改革为契机,积极打造四川长城环境科学研究院平台服务地方,先后为国内外提供了有关工程咨询、环境影响评价、环保教育、环境污染治理等各种科技及地方服务,与成都新津、双流、龙泉等合作进行环境污染治理等研究开发,并通过产学研合作为教师科研和教学、学生实习实训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0)其他学院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例如医附学院充分利用 “医师资格考试报名及考试组织”考试中心;“乡村医生学历后医师资格考前培训项目”培训基地等平台加快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提高农村卫生队伍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学前教育学院充分利用“四川省幼儿教育师资培训中心”这个平台大力推动我市城乡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充分利用学前教育的学科优势和整体资源,大力构建全省农村幼教职后培训。师范学院充分利用“成都市教育系统干部培训中心”、成都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成都大学培训中心”三个平台在做强职后教师教育的同时,反哺职前师范教育,推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